引入
最近突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我记得在小的时候,屡屡出现父辈给自己的儿女买电脑,在选型的时候,宁愿听熟人的建议多花钱,也不听子女的建议少花钱。而子女互相讨论电脑配置的时候,用性价比衡量,说这个电脑「买亏了」。「父辈这个决定真的是花冤枉钱」。我曾经也是这么想的,然而真的如此么?
分析
2000-2010的电脑:非耐久财 or 耐久财
在子女看来,电脑的唯一衡量指标就是性能,买电脑买的就是性价比,就是花更少钱买到更多性能,因此花的钱没有买到尽可能高的性能就是「花冤枉钱」。然而父辈眼中,电脑是如此么?
答案是否定的。父辈并不关心电脑的性能,在他们的眼中,电脑的「价格昂贵」,「使用周期长」,往小了说,和当年的空调电视冰箱并无本质区别,刨去实际价格的差异,其性质可以与买车买房一比。电脑是一种家用耐久财,「长周期中用的住,不出问题」是第一位的,「便宜」是第二位的。「性能」就像房子的大小,车配置的高低,家电的高低端,不存在能不能用的差异,对于子女使用而言并不重要。
给子女买电脑:消费 or 投资
在子女看来,买电脑就是一种家庭高价格的消费行为,和买电视买冰箱没有区别。但在父辈眼中,买电脑是如此么?
答案也是否定的。在父辈看来,电脑本可以不买,是因为子女想买才考虑买。因此这并不是必需品消费,而是为了子女未来考虑的一种投资行为。这与给子女买更贵的日用品,报培训班,买学区房是一个性质。因此虽然价格很重要,但绝对不是第一位的。是否有利于子女成长,才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有利于子女成长,在有可能负担的条件下,买电脑的价格并不构成问题。重点不是现在花了多少钱,而是将来能得到多少回报。
熟人牵线购买的性质:一锤子买卖 or 全周期负责
在子女看来,买电脑的成本就是购买时的一次性成本。买的时候没有最超值,就是花冤枉钱。在父辈看来,是如此么?
答案更是否定的。在父辈看来,找熟人牵线买电脑。熟人的价值是在专业领域的信任,以及对熟人的责任。父辈不知道从熟人这里买花更多钱,甚至熟人也有回扣么?父辈当然知道。那为什么明知道花更多钱,还要这么做?因为耐久财消费,购买时的很多衡量是专业性的,这份选择是有成本的。另外使用中出了问题,自己不专业,找熟人购买实际上是在市场化的维修还不健全的前提下,为将来可能发生的维修和使用中问题的成本提前做了锁定价格的支出。用这份钱换来的是确定性,是专业度,是可预期的保障。虽然熟人是否针对能提供这份全生命周期的保障是没有合同约束的,存在风险,但这相比于当时(包括现在的某些领域下)「有一单坑一单」的维修行业来讲依然是风险更低的选择。
总结
因此综合上面的内容,即
- 2000-2010的电脑是高价格的耐久财
- 给子女买电脑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
- 找熟人购买实际是让熟人提供购买+使用的全周期保障与服务
你还觉得父辈是「花冤枉钱」么。不得不说,这真的是在当时条件下最理性的选择。